海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饭店的菜谱天天翻新,一招鲜,吃遍天的 [复制链接]

1#

饭店的菜谱天天翻新,“一招鲜,吃遍天”的老理,早就不合时宜了

又到了小编每日分享的时刻,今日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是几次试吃经历。在风云变幻的食尚新时代,有理想、有情怀、有眼光的厨师不仅要坚守砧墩灶台,更要时不时地打起背包走南闯北。找新食材去!放纵一下那颗狂野的心吧,就像《白蛇传》里为救白娘子性命而去盗仙草的许仙,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只为一片曾在累累古籍中灵光乍现的绿叶,或者一头奔跑在山沟沟里“无论有汉,不知魏晋”的纯种黑毛猪。

是的,在光芒四射的I时代,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空前活跃,餐饮市场也空前繁荣,饭店的菜谱似乎天天在翻新,“一招鲜,吃遍天”的老理也不合时宜了。我们告别了“有啥吃啥”的尴尬年景,进入了“吃啥有啥”的大好时光。那么,物质丰富的时代,对厨师也提出了更大的考验。你要做一个笑傲江湖的厨王,就必须在吃了几百年的常规食材之外,寻找新的灵感源泉,挑战甚至颠覆经典菜谱以及代代相传的烹饪经验,不断刺激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吃货的味蕾。

这,其实也是五千多年来中华饮食文化发展至今的一条铁律。我认识一位大厨,是虹桥一家饭店的总厨,年轻有为,思路活跃,最近几年每逢假期就到外省去寻找食材,比如山东马家沟芹菜、宜兴乌米、渤海海参斑、金华白芦笋、上饶小野鸡、皖南紫辣椒、新疆赛里木湖高白鲑、加拿大冰鱼、印度洋珊瑚花……都被他一一找来。试做新菜后,叫来他的铁杆粉丝们品尝,几经修改,定型为看家菜肴,很受市场欢迎。

什么叫海纳百川?从他的烹饪理念和实践上也可以得到一次印证。有一次他从西藏与尼泊尔交界的地方找到了一种野生大米,准确的名字叫“岩米”。这种稀有的野生米生长在高寒地带洛子峰石头缝隙内,是古老的孑遗植物。因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有限,生长周期就比一般的大米要长一倍左右,产量当然也很少。岩米成熟后的颗粒呈黄绿色,脱壳煮熟后有一股幽幽的清香。

这位厨师用它配合辽参一起做菜,明显比常见的小米炖辽参逼格高。如果用来做例汤的辅料,也能与鸡鸭火腿等一起体现全新的价值。岩米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对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有明显疗效。而他做的香茅草烤高白鲑,也别具风味。尤其适合在郊外烧烤,以柴枝为燃料,不妨烤得略焦一些,最后再撒一把芝士,让柴枝的香味与芝士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鱼肉又可以一丝丝地撕下来嚼巴,特别有劲,在啤酒泡沫的鼓动下,痛痛快快地过一个有篝火和歌舞的夜晚。

还有一次,我在黄浦江边一家会所与朋友聚饮,意外地与青藏高原的食材邂逅,领略了酱烧西藏牦牛尾配三水禾花雀。西藏的牦牛是难得的原生态食材,我去过西藏,知道那里的牦牛是如何“蛮不讲理”的。那里的牦牛整天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有时吃饱了就慢慢走到公路上,大模大样地着,像一块巨大的岩石。“长途奔袭”至处的车辆只得一个急刹车停下,司机不敢驱赶,整车的旅客只得耐心等待,等上一两个小时也很正常。有经验的司机敢于走近牦牛,在它耳边说几句谁也听不懂的话友善地拍拍它的背,它就慢吞吞地起身,哞地叫一声,闪开了。

西藏的牦牛吃嫩草,喝泉水,呼吸没有污染的空气心情舒畅,故而肉质鲜嫩。当地人做成牦毛肉干,拳头那么大小,放牧或开车时都是很顶饿的食物,也是旅客的最爱。对了,我在拉萨喝过高浓度的牦牛奶,奶香浓郁,稠得粘牙,确实令人难忘。我们品尝的这道食材就从千里迢迢的西藏而来,牛尾烧至酥而不烂,卤汁紧包,相当入味,配上广东的三水禾花雀(农家养殖品种),完成了一次公里的大穿越。还有一道天目山烤笋干焖西藏人参猪。猪肉来自被誉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区。

据说这种猪吃天然植物,偶然也会食用当地产的人参花,故而肉质鲜嫩,营养价值极高。味道嘛,肉皮与脂肪都相当薄,瘦肉纤维恰当不绵不柴,有猪肉的本香。吃了这道菜,我不由得想起在林芝度过的美好时光,那里的海拔比拉萨低很多,故而从海边去的人不必担心缺氧。在拉萨我头痛欲裂,一进入林芝马上就活蹦乱跳。好的,小编今日的分享到这里结束了,您是否同意小编文章中的看法呢?如果有什么建议或想法,欢迎来到评论区留言吧!如果喜欢本文章的内容,还请帮忙收藏、分享和点赞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