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名牌大学生是用人单位心理分裂
你说如今的用人单位,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才吗?我看不一定,因为现在的好多用人单位也处于一个心理分裂期!看看下面这样一个真实例子,我们就会知道。数次求职受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金融学院的刘俊(化名),此后谎称自己是人大自考生,才最终找到一份银行保安的工作。(详见7月7日《新京报》)。2006年,也就是毕业一年以后,刘俊从参加西部志愿计划回到北京,开始找工作,经历了数次求职挫折后,无奈回到老家湖北。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刘俊去武汉一家高校应聘辅导员,该高校招聘人员得知他是人大毕业生,直接以学校“请不起名牌大学毕业生”为由拒绝。这个现象该怎么分析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此前社会流行的一种观点,说当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大学生水平不够,这种观点在很多大企业老总那尤为流行。换句话说,现在的用人单位都想招到一个优秀的毕业生成为自己的新员工。如果还可以确切点说,用人单位都想找到一个立马就能上手干活的人。那什么样的人算是他们眼中优秀的员工呢?我想,很多人(包括企业招聘人员和老总)首先想到的会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其实,这也无可非议。不管是用人单位的选择还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优秀这样两个事实都是既成事实。而刘俊是毕业于名牌大学,为何却是遭遇被拒的事实呢?如果说仅仅是因为工资待遇谈不妥的话,我想应该不至于,因为刘俊后来接受了一份一个月仅有1150元的保安工作。这在武汉的消费水平来说是很低的。那能作何理解呢?是不是用人单位的心理分裂?当用人单位遇到一个比他们预期要高的应聘人员来成为他们的新员工时,他们害怕了;而没有遇到时,他们在热切地期待着!事实上,还不是如此。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如果能给各个大学的就业率作个排名的话,我看会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但仅就我能知道的,恐怕有这么几个: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要高,而且都签约好单位了(少数会流落街头);普通高校的呢,可能会呈现出千奇百怪的现状;三流大学的就业率呢,如果是特色学校的特色专业就业率就会很高,而其他专业的则大部分毕业即失业,当然,会有很大一部分参加了考研。普通高校和三流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很低已是个不争的事实,那这又是为何呢?因为用人单位看不上这些学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觉得他们不够优秀!这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用人单位在按照自己的预期来设想要招聘的新员工,可是,他们的标准却是模糊的,心理是分裂的。如果说如今的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好,其责任可以分担的话,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承担第一责任,承担第二责任的毫无疑问是用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