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正酣的年,如果说美国的参战给英法协约国打了一剂强心针,那么,刚夺取政权的苏俄突然退出战争则为德奥同盟国点燃胜利的希望。
很显然,搞定了东线,一直两线作战的德军将源源不断调往西线。在那里,合二为一的数百万德军面对的是已被耗得筋疲力尽的英法军队,而美国还在挤牙膏似的向欧洲增兵。
向德国宣战后,美国时任总统威尔逊任命潘兴为“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当时还是两星少将,他坚持认为美国士兵在前往欧洲之前必须接受良好训练,并且拒绝当英法军队的“替补”。在潘兴主导下,当时的美国国民警卫队、国民军和正规军开始整合、集训。年6月,抵达欧洲的美国士兵仅有一万四千名,而直到当年10月,美军第1步兵师才真正参加进攻德军的小规模战斗。
德国人认定,必须赶在美军大规模登陆欧洲前打败英法,届时,纵有百万大军,美国人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德国一统欧洲大陆了。
此后的局势发展印证了德国人的判断,到年5月,已有超过一百万美军进驻法国,而从接下来的6月开始,美军以每天一万人的速度从本土抵达欧洲。
在当年的春季攻势中,虽然德军打得很卖命。但命运还是跟德国人开了个玩笑,不管是因为“一帮民兵组成的美军”给力,还是因为夺走多万生命的西班牙大流感,抑或“背后刀刺说”的德国国内革命,总之,德国在年11月突然战败投降了。
于是,苏俄立即宣布废除8个月前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当时割让给德奥的土地和战争赔款统统不算了。不仅如此,布尔什维克在俄国掀起革命浪潮,大有向欧洲进发之势。
协约国慌了,在年初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布尔什维克的扩张成为协约国大佬们最头痛的问题。早在苏俄退出一战时,英法等国就以保护协约国军事物资为由出兵摩尔曼斯克,在他们看来,苏俄极有可能将这些重要的战争物资交给德国人。
期间,丘吉尔在一次讲话中提到联合多国军队进驻俄国干涉,而列宁在电文上写下了“有可能加入武装干涉”的十四个国家。至此,十四国武装干涉苏俄成为一个“历史概念”。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列宁定义的这个概念显然不准确。所谓14国干涉军,除了帝国主义列强英法美日等国,芬兰、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刚摆脱沙俄统治的国家也算在其中,而这些国家都是为民族独立在自己领土上与俄国抗争,根本谈不上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不管出于何种动机,伴随着狼烟四起的俄国内战,一波波外国军队兴冲冲开进苏俄境内。从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到南部的黑海沿岸,从西部的波罗的海地区到东部的西伯利亚,外国军队的身影似乎无处不在,白卫军在他们支援下与苏俄红军在各条战线作战。
在远东西伯利亚,同样活跃着几支外国干涉军,而其中最惹眼的应该就是俄国的宿敌日本了。早在年俄国革命后,法国就照会日本“出兵干涉俄国”,彼时的日本人还没意识到,万里之外的布尔什维克会给日本带来什么威胁,于是日本拒绝了这一邀请。
俄国爆发全面内战后,日本在远东看到了机会。年初,日本得到情报:英国准备绕过“英日同盟”联合美国登陆远东,英国自行派出的军舰已从香港出发前往海参崴。日本人恼怒不已了,时任首相寺内正毅下令海军抢在英国人之前抵达海参崴。果然,日军人比英国人提前抵达海参崴,成为最早在远东登陆的外国干涉军。
起初,美国总统威尔逊建议日本派名士兵,与美国西伯利亚远征军一起进行军事行动。对此,日本国会经过一番激烈辩论,寺内政府同意派约1万名士兵登陆西伯利亚。同时,日本坚持自己指挥自己的军队,而不是交由美国人领导的“国际干涉军”统一指挥。
然而,不知哪来的劲头,日本的出兵计划被一再扩充,最终派出一个多达0人的庞大部队,远远超出其他外国军队的规模。以如此庞大的部队进行“救援行动”,其他国家不得不对“另类”的日本人开始怀有戒心。
年4月,日本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共同成立了一个“西伯利亚计划委员会”,开始探讨将西伯利亚从俄国分离出去成为两国之间的“缓冲国”。此次,日本人对扫除俄国威胁志在必得,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困扰自己多年的“北方问题”。
为此,日本陆军专门制定了一套进攻方案:一路从海参崴沿黑龙江向伯力推进,另一路沿中东铁路向贝加尔湖推进一举切断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作为俄国在远东日本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海参崴自然是日本人登陆西伯利亚的最佳地点。
虽然日本是为了增强其在远东影响力甚至扩张版图,但还是找了个保护军用物资和当地侨民、商行的理由。
协约国军队在海参崴、庙街和伯力等地登陆远东,除了保护这里的战争物资,主要目的是还是为在西伯利亚和乌拉尔的俄国白卫军打通铁路交通和出海口,同时帮助捷克军团推翻从伏尔加河到海参崴铁路沿线的布尔什维克地方政权。
但日本人志不在此,登陆后的短短几个月里,日军就深入到贝加尔湖和布里亚特地区,随军而来的还有多达5万多日本移民,而日本三菱等财阀也纷纷在海参崴、伯力、庙街等地开设办事处。
期间,英国、意大利、法国的特遣队加入捷克军团行列,试图在乌拉山脉之外重建东方战线。当协约国军队联合向贝加尔湖以西进发时,日本人却拒绝前往。
见状,美国人对日本人的意图更加怀疑,专门找个借口留在后方监视日军。到当年底,日本人陆续占领了赤塔以东的滨海边疆州和西伯利亚的主要港口城市。
同时,日本不遗余力支持高尔察克的白卫军,直到其在年战败被俘。作为另一白军领袖,谢苗诺夫部也得到日本大力援助,但这个政权也在布尔什维克军队攻势下土崩瓦解。年,其他国家干涉军陆续撤离,而日本人却没有离开的意思。
此次出兵西伯利亚,日本总共出动了7个师团,7万多兵力占整个干涉军的80%之多,而长达数年的战争花费高达9亿日元。也就是说,在所谓的14国武装干涉苏俄内战中,日本人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出兵最多,花钱最多。
然而,随着战事不断深入,日本国库被大量耗费,每年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都投入到茫茫西伯利亚。与投入相比没什么产出,日本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日本高层也清楚,日本根本没有能力吞并西伯利亚资源丰富的土地。
打败白卫军后,历经战火洗礼的苏俄红军气势汹汹向日本人扑来,结局可想而知,日本在西伯利亚一败涂地,最后不得不窝囊地退兵。年6月,日本宣布撤出苏俄,半年后的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
有了这段“干涉俄国”的经历,日本此后与苏联打交道难免有些尴尬。作为对布尔什维克军队在庙街残杀多日本人的“抗议和报复”,日本不仅要求处理把火炮“”借给”俄国人的中国海军炮舰涉事舰长,还向北洋政府索要了3万元“抚恤金”。此外,日军撤离西伯利亚后仍继续占领着库页岛,直到年与苏联建交才将该岛北部归还苏联。
对日本在西伯利亚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日本历史学家加藤高明一针见血指出,这“既没有给国家带来一点利益,也没有什么外交上的收获,就是一段失败的历史。”
文/田瑞安原创不易,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