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份,继任斯大林职务的赫鲁晓夫,率领庞大的代表团,首次访问中国,一改斯大林之前高高在上的态度,以诚恳平等的姿态,展开对华援助,与兄弟国家展开友好协作和交流,一时间宾主尽欢。
10月初,毛主席和军委总部机关的重要高层首长,在颐年堂宴请赫鲁晓夫一行,双方边喝酒边谈判,气氛相处非常融洽,酒过三巡后,赫鲁晓夫一时兴起,突然正视毛主席,问道:我们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与中国的东北离得是不是很近。
随行翻译刚想解释这个拗口的名字,却被毛主席挥手打断,赫鲁晓夫同志,您说的是海参崴吧?赫鲁晓夫点了点头,对对,没错,你们叫它海参崴,我这次来中国前刚去了那里,很漂亮的一个地方.
风景很棒,但遗憾的是,海参崴的人口太少了,看起来空荡荡的,说到这里,赫鲁晓夫顿了顿,又仰头抽干一口酒:达瓦里氏,西伯利亚的土地太大了,达到了万平方公里,但苏联总人口还不到2亿,而中国人口多达6亿,所以我认为,我们两国之间应该相互扶持,做一个相互调剂。
毛主席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沉默的周总理,脑子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赫鲁晓夫同志,我不明白,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赫鲁晓夫醉意熏熏,红着脖子说道:达瓦里氏,我希望中国方面可以派遣万左右的劳工。
到西伯利亚帮助苏联开发森林资源,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解决了中国现存的就业难题,还能补充我们苏联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您看如何,也许这是赫鲁晓夫借着酒意一厢情愿,一时兴起的醉话,因为在他没上位前,斯大林曾下令驱赶30万中国人离开海参崴。
目的就是为了断绝中国对这片土地的任何想法,但从赫鲁晓夫当前的建议来看,他也许是真心实意想帮助贫穷落后的中国兄弟的,却不料被毛主席当场予以否决。
毛主席虽然身居高位,但早年毕竟是从人民群众中来,新中国成立后,又鼓励党政军高层干部要到人民群众中去,他是新中国从无到有,到初步繁荣的见证者和领导者,在过去,中国劳工就代表着廉价劳动力、贫穷、剥削和压迫。
毛主席从参加革命开始,就将人民群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虽然赫鲁晓夫的提议,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国面临的就业和经济难题,但主席他老人家却打心底里不愿意给中国人民,套上这么一层枷锁。
当然,赫鲁晓夫同志的这一提议,也仅属于个人建议,并未得到国内政府的投票决议,所以,后来有领导干部斗胆直陈,含沙射影的表示了反对意见,认为赫鲁晓夫的提议,会给西伯利亚带来人口结构的巨大转变。
甚至有可能会导致西伯利亚半中国化,这才让他如梦方醒,对自己提出的意见深感后悔,果不其然,等赫鲁晓夫一行人,从中国江南考察归来后,再与毛主席展开新一轮会谈合作时。
毛主席在会上突然道:赫鲁晓夫同志,关于你先前提出,中国派遣万劳工,到海参崴搞建设的提议,我们党组机关总部经过开会决议,完全同意你的建议啊,而主席之所以前后态度截然相反,是因为想到了可以用合作协议,绑定和保障这些中国工人的权益,完全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但这次却轮到赫鲁晓夫不同意了,可毕竟这个建议是自己率先提出来的,泼出去的水很难收回,就极不情愿的半推半就,促成了与中国的这一合作方案,但苏联方面却假借后勤补给供应不上的借口,最终只同意了20万中国劳工北上入苏。
年10月12日,中苏双方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规定中国工人与苏联工人享有相同的工资福利待遇,中国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招募前往苏联搞建设的劳工。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协议签订后不久,苏联方面就突然传来消息,海参崴暂时不需要那么多工人进驻,并委婉提出可以适当推迟中国劳工入苏,可我国却对这一次两国正式交流合作非常重视,决定先派遣0余人。
先到苏联试点打前站,获取经验,年夏天,首批0名中国劳工,从河北出发,正式开进海参崴,他们在那里踏实肯干,勤奋努力,与当地人相处融洽,获得了当地人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福利待遇。
所以在年,中国又开始紧张的部署派遣第二批劳工入苏,但因为苏联方面对这项合作的态度非常不积极,并多次致电中国,不愿意也不想再接纳更多的工人到西伯利亚,所以中国只能主动放弃和终止该项合作计划。
余名中国劳工也陆续回到祖国,赫鲁晓夫虽然是一时的信口之言,但也是真心实意为了援助中国,所以如果当时能解除两国的担忧和分歧,这未必就不是一件造福两国人民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