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中国人最重饮食,而且不时不食。节令献祭、聚会饮宴,最后都是为了个吃。
庚子新年将至,北方的美味也成了春节里的重头戏。此时节,查干湖鱼大到一锅炖不下,内蒙古羊肉鲜香细腻、回味无穷,大连海参个大肉厚、乳山牡蛎鲜味饱满。
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这些地道的食物不仅点燃了对家乡已久的思念,更是拨动了中国人深处的那根情感的心弦。
食物,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图腾。在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仍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对食物的虔诚和坚持。
一、查干湖鱼
北方有鱼,其名为查干湖鱼。鱼之大,一锅真的炖不下。在中国人的年夜饭里,一定少不了鱼。
春节前,吉林松原查干湖方圆多平方公里的广阔冰层之下,一条条膘体肥壮的鱼正在等待破冰而出。查干湖鱼不投喂任何饲料,就靠着湖内四时不绝的草籽、小虫、虫卵和水草慢慢长大。
自从在《舌尖上的中国》走红之后,查干湖鱼便游到了四方食客的餐桌上。
在查干湖厚厚的冰层下面,有鳙、鲤、草、鲶、鲢等数十种鱼,其中“鳙”俗称胖头鱼最受追捧,因为它和任何食材都能迸发出美味的火花。
查干湖胖头鱼个大体肥,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味道鲜美纯正。当硕大的鱼头碰上鲜红的剁椒,一道色泽红亮,鲜辣可口的“剁椒胖头鱼”就出锅了,火辣辣的鲜汁不知刺激了多少人的味蕾。
查干湖胖头鱼富含大量的生素E和胶原蛋白,可清蒸亦可炖煮。煎过的鱼头加水,再放上滑嫩嫩的豆腐,便能熬出雪白的汤汁,味道极其鲜美,香而不腻。
作为查干湖的亲生子,胖头鱼自古以来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据说,辽代自圣宗起,直至天祚皇帝,每年都要带领群臣嫔妃,千里迢迢从京城来到查干湖赏雪、凿冰、捕鱼,并且用皇帝钓上来的“头鱼”在岸边举行“头鱼宴”。
如今的查干湖依旧沿袭着最古老的捕鱼方式——冬捕。每年冬捕之前,渔夫们需要祭祀湖神,唤醒冬网,并且要拜天父地母,以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
祭祀的仪式上,人们会跳蒙古族查玛舞、念佛经,“鱼把头”还要唱祭词、喝酒壮行,一系列仪式过后,冬捕的大网才缓缓展开。
冰天雪地里,有时撒一张网得等一天时间才能收网,随网而出的就是这一年的收成——白白胖胖的查干湖鱼。
为了保证可持续的捕捞,渔夫们每年都会向湖中投放一百万尾鱼苗。若是网中有捕获的小鱼,渔夫们也不会拿去贩卖,而是放回湖中。这是千百年来,渔夫和查干湖之间达成的默契。
二、内蒙草原羊
过年之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处在严寒当中。此时最能满足我们的,除了熊熊燃烧的炉火,当然少不了肥美的羊肉。汪曾祺说,寒夜中吃上一顿涮羊肉,再多烦心事,也都无影无踪了。
蒙古人涮羊肉首选锡林郭勒的苏尼特羊,这种羊不仅体格大,产肉多,还没有膻味。而且色泽鲜美,肉层厚实紧凑,口感绵柔,最适宜涮锅。就连北京的“东来顺”都选择苏尼特羊。苏尼特羊被称为“肉中人参”,曾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家贡品。
为什么苏尼特羊会这么好吃?大概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苏尼特草原属于戈壁草原,草不是很丰茂。所以,苏尼特羊就很努力,每天都在奔跑,需要行走几十公里以上去吃草。如此日复一日,相当于天天都在健身,这么好的身体素质当然不会有很多肥肉了。
其次,苏尼特羊吃的都是天然无污染的牧草,牧草中最多最名贵的就是沙葱和野韭菜。
每年四月至九月,苏尼特草原上长满了野韭菜和沙葱,吃着沙葱和野韭菜长大的羊,肉质怎么会不鲜香细腻,而且羊膻味也很小。
热闹的新年里,亲友围坐在一起,夹一片切得薄如纸张的羊肉卷,放入翻滚的火锅汤中一烫,几秒钟待肉稍稍变色,蘸上酱料,津津有味地嚼起来,彼此开着玩笑,酣畅淋漓地吃一顿,也算是对挨了千刀的羊最高的赞誉了。
三、北方也吃海鲜
过年,海鲜是必不可少的年货。丹东鲜嫩的黄蚬子,大连肥厚的六排刺海参、肥嫩的扇贝,山东乳山鲜味饱满的牡蛎,都是冬季最肥美最肥美最肥美的海味儿。
黄蚬子学名青柳蛤,外壳和肉都是黄色的,与香葱凉拌、清炒皆宜。不过,原汁原味的蚬子肉才是丹东人的最爱,因为黄蚬子最鲜美的并不是肉,而是它体内的汁水。煮熟的黄蚬子,一边嘬着肥厚的嫩肉,一边吮吸着饱满的肉汁,从唇齿到舌尖都是鲜香的。(此处已忍不住流下了口水)
从丹东沿着海岸线向南就来到了大连。这是一座拥有罕见荧光海的城市,是一座充满时代烙印的城市,更是一座吃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因为这里的海鲜实在太好吃了。大连的海域处在北纬39°,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宜海洋生物生长的纬度。
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是大连海扇贝、海参的收获时节。这段时间的扇贝因为要在春季排卵,所以个个都抱着一肚子肥嘟嘟的卵黄,一口下去回味无穷。
大连海参应该是享誉全国的一种海参,因为大连长海海域半年换一次海水,而其它海域要十几年才换一次,海参的生长环境天然没有污染,肉质自然肥厚饱满、爽滑细嫩。
另外大连海域的海藻类植物比较丰富,因此大连海参的营养也更丰富。过年时家人团聚,不妨尝试用海参来煲汤、煮粥、关心父母和亲人。
从大连向南跨越渤海就是胶东半岛,每年秋冬是山东乳山牡蛎的丰收季。乳山市面积不大,但知名度可不低,因为出产的牡蛎远销海外,便拥有了“中国牡蛎之乡”的美誉。
牡蛎被誉为“海中牛奶”,营养价值很高,吃法多样。但最能把牡蛎的鲜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就是生吃。用辣根儿、酱油、醋调一碗汁儿,然后蘸着生蛎子肉吃,那味儿别提多鲜了。
当然,烤着吃也是很好的。敞开怀抱的海蛎子,露出嫩白的皮肉,再淋上浓稠的酱汁、裹上蒜蓉,浇点酒上,嘶一声,水汽缭绕,鲜香四溢。
民以食为天,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新年。无论是城里的街市,还是农村的草集,往来穿梭的都是置办年货的人,因为家家户户都离不开一个字——吃。而我们对食物的感知,是从人与自然、与时间的共同酝酿中来的。美食的背后,是文化是习俗,也是故乡和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