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喝茶时,存在一有趣的现象:泡好一款茶,难。但要毁掉一款茶,分分钟的事儿。只需要一招,就能轻松实现。
这个让茶叶承受灭顶之灾的举动,叫做——闷泡。
而这个闷泡法,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对茶叶的品质呈现,毫无裨益,反而会拖后腿,将茶变得面目全非。
前不久,偶遇一茶友,拉着村姑陈大倒苦水,说自己买的高山茶被泡得如何难喝、自己实在不懂得泡茶云云。简而言之,就是自己会买茶,但就是不会泡。泡的茶不好喝,以至于让茶叶束之高阁。
茶汤泡出来有多难喝呢?
茶友一句话总结:“别人不管怎么泡,就是比我泡的好喝。”
一样的茶,却泡出不可描述的味道,问题还是出在泡茶手法上。
茶友泡茶,用的是闷泡法,他觉得茶就要闷一闷才有味道,不然没有茶味,没有茶劲。
闷泡法,茶味是有了,但茶的品质也终将走向毁灭。
闷泡法,无疑是毁掉一款茶的最快捷径。
《2》
闷泡,是90%茶叶的骨血之痛!
现有的茶类中,适合闷泡的茶,屈指可数。
向来以鲜爽、清新著称的绿茶,经过闷泡这么一折腾,将变得苦涩味浓重,十分不好喝。
而小清新的白茶,也无法承受闷泡的痛。
经过闷泡后白茶中的咖啡碱过多释放,超出味蕾能承受的最大值,将令人有种痛失所爱的感觉。
即便是承受过炭火烘焙考验的武夷岩茶,也无法经受沸水的长时间闷泡。稍不留神,咖啡碱、茶多酚便齐刷刷地滑入汤水,有种为虎作伥的趋势,将茶的品质彻底摧毁。
六大茶类中,能堪当得起“闷泡”考验的,默默将奖牌颁发给黑茶,还是紧压型的黑茶。
紧压型的黑茶,非闷泡法不可将其泡开。
如同鲍鱼、海参制作成的干货,在下锅炖汤前,要将其泡发,若是直接将其扔进煲锅里煲汤,将会呈现为夹心状,毫无嚼劲,只会硌牙。
黑茶在冲泡时,也要稍微将饼茶泡发,而要让紧压茶泡发开来,长时间的闷泡方式,便是其中一种。
只不过,茶是泡开有了味道,但整个过程也变得十分可怕,毕竟闷泡这个操作,是以破坏茶汤口感为代价。
闷泡,即茶叶在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环境下,长时间与沸水、热水接触,从而加速内质的释放。在释放过程中,有可能导致茶叶中的内在物质过多释放,从而引起口腔的不适。
比如,闷泡过后茶汤中的茶多酚含量高了,超出了味蕾可承受的范围,它所表现出来的口感,就是“涩”。且苦涩感还化不开,残留在舌苔表面,仿佛寒潮天气下给蔬菜盖上的一层薄膜,隔绝与外界的联系。
被涩味所包裹的味蕾,也变得迟钝,反应慢半拍,给大脑传递的信息,是负能量的,令人不爽快。
又或者,闷泡过后茶汤里的咖啡碱多了,汤水显得苦味浓重。譬如,我们冲泡绿茶时,长时间坐杯后,咖啡碱释放太多,汤水就显得苦味浓重,似一种苦味超重的中药,杀伤力极强。
毫不客气地说一句,闷泡是让一款好茶挫骨扬灰的最快速方式。
其可怖程度,相当于炮烙之刑。
炮烙之刑,可让人体无完肤,闷泡能让一款好茶体无完肤。
《3》
茶,为何遭受了“闷泡”酷刑?
既然闷泡令人闻声色变,能让原本高品种的茶叶变得一地鸡毛,为何又有这么多茶友前赴后继地在践行二字?
寻找其中的理由,可分为两类情况。
1.无意为之
都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茶汤变得又苦又涩,有时候也是无心之失。
如与朋友交谈甚欢,忘记还有茶在杯子里,等到想起盖碗里泡了茶,短期盖碗出汤,早已是水凉茶也苦。
此时盖碗里的茶,经受过闷泡的酷刑,汤水苦涩到再也无法愉快地喝茶。
再比如,用玻璃杯泡绿茶,常常也会出现忘记倒出茶汤的尴尬。
绿茶是不发酵茶,本身茶多酚含量高,经过这么一闷泡,茶汤自然容易涩口,尤其是使用玻璃杯沸水泡茶,只有在等到茶汤后才能喝茶,苦涩的概率更是大大增加,平添喝茶的烦恼。
2.闷泡为“找茬”
另一种么,则是天生的找茬一族,为的就是找出茶的缺点。
闷泡,更是审评时常惯用的伎俩。
绿茶审评,通常用毫升的白瓷杯,搭配3克干茶,用沸水闷泡3分钟左右,倒出茶汤,审评香气与汤感。
岩茶审评,用11毫升左右的白瓷盖碗,搭配5克干茶,闷泡1分钟、2分钟、3分钟,而后倒出茶汤,审评香气和口感。
这种长时间坐杯的方式,能让一款茶被“虐待”,从而暴露出缺陷最多的一面,而后我们在所有茶汤里,找出最不难喝的,香气最好的,也就是所谓的矮子里挑高个的。
简而言之,闷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茶叶的品质,是一种相对比较专业的做法。
倘若我们是为了身心愉快地喝茶、品茶,十万分不建议使用闷泡法,苦涩味浓重的茶汤,实在没有喝茶的必要,喝得满口苦涩味,也很难开心地起来。
《4》
如何恰当使用闷泡法?
闷泡法,也并非一无是处,主要取决于你是如何使用它。
第一冲就采用闷泡法,不是明智之选,它会让一款的优势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有满目疮痍。
闷泡法的正确使用方式,与快出水打组合拳。
常言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作为黄金冲泡法则,快出水十分好用,像是冲泡里的常胜将军,时常奏响胜利的凯歌,也能让一款茶符合大多数人的喝茶习惯。
适合快出水的茶有:绿茶、黄茶、白茶、红茶、武夷岩茶、普洱茶。
有的人的问了:“快出水,速度那么快,茶不会没味道吗?”
若是您手中的茶叶,品质过硬,这类“没味道”的担心,完全是太杞人忧天。如内质充足的高山白茶,经过沸水一冲泡,前后不过三秒时间,就能释放充足的内质,让茶汤拥有清香醇爽的特点。而那些要长时间闷泡才有一丁点味道的白茶,实在不是最好选择。
相反,内质充足的高山白茶用闷泡法,反倒失去高山茶的品性,空气之气消失,再无风味。
快出水,对于品质好的茶而言,是伯乐般的存在。
循循善诱,能让茶一步步地释放自己的美,如莲花的绽放,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通常冲泡茶叶,我们在前四冲都可以用快出水的方式冲泡,若是等到茶汤的滋味开始下降,觉得汤水变淡后,可适当结合闷泡的方式,让深层次的物质得以释放。
闷泡,可激发茶的深层次物质,让原本变得清淡的茶汤,重新拥有风味。
经过前几冲快出水的冲刷,茶叶表面的物质被大量消耗,若是再采用快出水的方式冲泡,茶汤将变得清淡,风味变得清寡,不再好喝。
这时候需要靠短时间的闷泡(我们也称作坐杯)来拯救,稍微闷泡片刻,茶汤重新拥有好味道。
《5》
闷泡,是一把双刃剑。
若是用法不对,茶汤将变得苦涩难喝,品质如庐山瀑布,一落千丈。
用法得当,能彻底让茶叶内质释放,华丽地走完最后一程,完美谢幕。
快出水,可让茶叶浅表层的物质释放,闷泡,则是给深层次的物质一个表现机会,由外及内地利用好茶的内质,才是正确之选。
根据经验分享,一般在前四冲使用快出水的方式,茶汤风味可得以保留,又不会显得太过平庸、平淡。从第五冲开始,适当坐杯,汤水将重新拥有令人称赞的品质。
与快出水珠联璧合,才是闷泡法最好的出路。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