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会尽量写短一点。并不是针对博主个人,尊重其营养师职业(查了查居然是真的)以及科普标题(毕竟确实把我骗进去了)
一、摘要
1海参含有粘多糖、海参皂甙等成分。
2二者主体成分都是蛋白质。但是花生油跟菜籽油都是脂类,有的朋友就花生过敏只能吃菜籽油。
3在古人写作的时候,肉都吃的少,何况海参?那可不是上好的补品了嘛。
4我敢吃三斤纤维素粉,你敢吃三斤人参吗?
5豆腐,“主治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清热散血。”。
6以前的猪肉:孙思邈:凡猪肉久食,令人少子精,发宿病。豚肉久食,令人遍体筋肉碎痛乏气。
二、正文
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不踢球,不知道海参跟国足有啥关系没有,但是我多少吃过点海参,也爱吃各种豆腐,所以应该对这方面还算有发言权。
化学物质角度
如果想要补充蛋白质,吃蛋白粉就够了,这也是不少健身人士的选择。吃豆腐嘛,“更容易吸收”。其实还是图一个便宜口味好。
但是作为一个医学/食品学/营养学相关者,绝不应该说出来海参不如豆腐这句话。这种结论只基于三大营养素得多少,只要营养素相当,就是“营养相当”。按照这个思路,吃人参不如直接吃树根,吃阿司匹林不如抱着杨树皮啃,吃过期食物跟没过期的也没啥区别。
这是显然违反常识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营养,究竟是个啥?
营养,绝对不是碳水脂肪蛋白质就是营养,哪怕算上维生素纤维素都绝对不全面。准确的说,营养应该包括一切“缺少的东西”。
古时候人们主食的五谷,稻黍稷麦菽,到现在也就稻麦还算硬挺,但是也叠代许多次了。那么那个时候的医生自然会把粳米这样的东西看做是健脾补津的佳品,因为吃糠咽菜都吃不着的年代,吃点米确实是很补了。现在谁还会在乎那点米饭?那点打磨掉的麸质?包括豆腐,羊肉,这些东西在吃不饱饭的年代都是十分珍贵的。给病人补补身子,自然要用到这些好东西,自然也会用赞美推荐的语气记载。说古人不懂营养学,何异于“何不食肉糜?”呢?古人这么做难道不是认可这种基本的营养摄取吗?
现代人生活水平好了(其实大部分地方经常吃上肉也没几年),就开始不理解为什么古时候的人吃虫子吃野菜吃树根吃树皮吃老鼠屎,但是这些就是古时候的“营养”。现在的人推崇的这些那些化学物质,可能一百年后的人也不会当回事。这就是营养的含义--人机体缺失的东西。
营养上,海参是否优于豆腐?
答案是,不知道!有的人海参吃多了,就是得吃一点豆腐来补充营养,古时候地主吃了个死胖子,就是要多吃些豆腐来补充一些“清淡”,所以才有各种豆腐性凉清热健脾利肠道的记载。
不过大部分中国人应该没机会这么吃,所以对于生病体弱的人,条件合适是推荐吃一些补品的。有关的论文一搜一串,我不觉得这么多人联合造假,大家也没必要那么“怀疑主义”。
不过不能盲目进补!有的病忌粥,有的病忌肥甘厚味,有的病忌荤腥,都是很常见的,无临床知识的请务必遵循医嘱!!
中医如何看营养学?
每一个中医其实看法都不太一样,有一部分中医反对以西释中,因为这会破坏中医的主体性,有一部分中医认为大势已去趁早投降的好,一切按照现代标准重新解释一遍给大家听。还有一部分“中医”讲究废除中医思维保留经验方剂,还有一部分建议针灸之类的也保留。总之众说纷纭。
营养学那边也挺乱的。大部分人不怎么懂中医,一些人认为中医是巫术(虽然确实有祝由术,临床效果可以用安慰剂效应解释),一些人认为中医的治病原理只是暂时科技没办法解释,一些人认为中医是封建残余应该彻底废除,一些人认为中医都是卖假药的或者搞气功邪教的。
我个人认为中医跟营养学都有很多人在曲解。况且这种专业性质的东西在不论科普还是传播的过程中被曲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内卷之类的概念的演变。这个属于是无解的,没办法,“人民定义一切”嘛!
明明伴随着水稻养殖等的发展粳米已经逐渐减少了“健脾补津”的地位,明明伴随着猪肉品种革新古时候的猪肉记录如今已经不再适用,明明“糖尿”“辨证”这些译名来自中医,“望闻问切”“配伍用药”等治疗思路来自中医,早期外科跟基层医疗依赖中医,但是就是有很多人不理解中医的现代化以及中医对于现代医学诊疗思路的杰出贡献。只能说没有杆子袋子就没有发言权。
不过总而言之,两边都有很实用的例子(可能营养学跟中医不对等,得用西医),也都有人民不理解的高级概念,整体上看可能年轻人这边中医爱好者少很多,但是愿意在网上跟别人唇枪舌战的数量不少。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两重保障是好事,但是前提是能找到可靠的人,否则买中药被骗买西药还得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