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经达度时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大家都知道冬至养生需要进步,可是到底吃什么最佳呢?
冬至吃海参一年不犯病冬季食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天食补最主要目的在于增加肌体免疫功能,增强御寒能力。中国民间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所以中国人有在冬至吃牛肉、羊肉的说法。“冬至开始吃海参,吃上九九八十一天,一年陈病不犯。”民间这句谚语道出了海参温补的作用。海参补肾,尤其壮精气。
我国很早就开始食用海参,一直延续至今。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开始认识到“海参无味之物,沙多气腥,最难讨好,然天性浓重,断不可以清汤煨也”,说明海参本身没有味道,要想海参好吃,必须给其“赋味”,并叙述了赋味的方法。
王士祯在烹饪专著《食宪鸿秘》则介绍了海参的糟、酱两种吃法(另一说作者为朱彝尊)。清代后期将海参收入“八珍”之中,列为筵上珍品。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人工养殖,食用更趋普及。西方人原来视海参味怪异而不食,现在也从中国领略其风味,食用者日多。
海参要靠高汤才能把其鲜味调出来。如目前被大家所接受的章丘大葱爆海参、肉末海参、牛尾海参汤等多种做法。
? 凉拌活海参不易消化
海参是高营养食品,目前已经探明的营养物质达50多种。其中最为丰富的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海参粘多糖、海参皂甙等。鲜活海参营养最全面最完整。但营养物质丰富与滋补功能并不是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海参营养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产生滋补作用,如果没有吸收,营养就浪费了。
据中国烹饪大师鲁菜大师郭经纬介绍,目前海参的吃法有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吃法:吃活海参和吃水发干海参。活海参也有两种:焯水凉拌和高压水发。
? 由于活海参直接凉拌,大多数营养不被吸收,目前海参主要有两种吃法:水发干刺身和水发活海参
据介绍,直接吃鲜活海参,消化吸收率不高。原因在于海参蛋白是大分子粗蛋白,无法被胃肠直接吸收。只有将海参分解成小分子状态,才有助于人体吸收和利用。而咀嚼和物理粉碎都无法把海参蛋白分解到能直接吸收的程度。海参蛋白是高度浓缩的蛋白,消化它既需要较多的蛋白酶,又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海参在胃肠中留存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个时间人体分泌的蛋白酶往往不足以将海参蛋白完全分解。海参中许多营养物质如粘多糖、海参皂甙又都包裹在海参蛋白中,这类物质也无法吸收。因此,吃原形海参许多营养来不及吸收就会排出体外。因此,还是水发海参的营养容易吸收。
关于海参的秘密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