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对大葱爱得深沉。
作者:马莹
来源: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
提起“煎饼卷大葱”,大家想到什么?对的,山东人。电视剧《大宅门》中,陈宝国饰演的白景琦就这么说:
电视剧《大宅门》剧照
不光是影视剧作品,很多山东籍演员也表达了对大葱的喜爱,比如*现场制作“煎饼卷大葱”:
*渤拉着小S生吃大葱:
如果我们问一个山东人,到底煎饼重要还是大葱重要?
山东人会一致告诉你:大葱!
那山东人为何那么喜欢吃大葱?
01
一个地方,要对一个事物情有独钟,那首要条件必然在于:这个事物在当地历史悠久,并且牢牢掌握了人心。大葱对山东人,就是这样的。
其实,大葱的原产地并不在山东。战国时期齐国名著《管子》中的记载:“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葱与戎椒,布之天下”。意思是,齐桓公五年,大致相当于公元前年,齐国征讨山戎时得到了大葱。
山戎在哪里?在中国西部以及相邻的中亚地区,还记得高中历史顺口溜:“南蛮西戎北狄东夷”么?也就是说,三千年前,以山戎为红娘,山东人与大葱的友谊刚刚开始。
那么,山东人与大葱的友谊如何进入蜜月期的呢?在地大物博的华夏,山东人为何偏偏和大葱一拍即合呢?
在这三千年里的大部分时间内,物资都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丰富。地大物博这个概念,在中国,可能只适用于江南,正如清·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写道:"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其他地方直到北魏时期,也就是《齐民要术》成书时,人们可食用的蔬菜也不过几十余种。对的,只有这么多种。
物资不丰富,自然不会眼花缭乱,避免了现代人的选择困难症。在这一眼可见的食材中,大葱凭借着它极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迅速让齐国人(今山东人)以及非齐国人为它疯狂。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大葱为“菜伯”“和事佬”“鹿胎”等。其中的“和事佬”一称,指的是“中国菜的烹调之事,无论生食熟食,虽用量不多,但有其味则特佳。”
宋代诗人陆游也曾写诗一首赞誉大葱:“瓦盆麦饭伴邻节,*菌青蒜放筋空,一事尚非贫贱分,笔羹僧肺大官葱。”
要知道,陆游可不是山东人,将大葱“布之天下”的山东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喜欢?
02
山东的美食最出名的莫过于鲁菜。鲁菜清香、鲜嫩、味纯。张起钧在《烹调原理》里提到山东菜:“大方高贵而不小家气,堂堂正正而不走偏锋,它是普遍的水准高,而不是以一两样或偏颇之味来号召,这可以说是中国菜的典型了”。嗯,这不走偏锋的鲁菜,最少不了的就是葱了,尤其烹饪海鲜时,大葱有特殊辛辣味,可解腥调味,以浓郁的葱香遮盖杂味。
我们拿经典的鲁菜“葱烧海参”来看看。原料是克的海参和克的葱,再加25克葱油。据说山东刺参最适合烧、扒等烹调技法,但由于海参没有显著的滋味,所以得与葱牵牵手,突出浓郁口感。
葱烧海参?不是海参面上洒点葱花花吗?
当然不是!山东人喜欢的是大葱不是小葱。这两者啥区别?
《齐民要术》记载,葱有冬春二种,有胡葱、木葱、山葱。二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夏葱曰“小”,冬葱曰“大”。
老舍先生对此进行过绝妙比喻:山东大葱像运动员不能看脸,要看腿,大葱起码三尺来长;而小葱呢,是用葱尖比美人手指的。
请看图:
大葱
小葱
当然没有那么夸张。但大葱与小葱的一般大小差别如下图:
但是和人差不多高的大葱也并不是用来调皮的。比如山东章丘的大葱,大家来体会一下:
山东人是深深为他们葱大而自豪的,比如章丘,每年都会有激烈的“葱王”大比拼,还有大葱文化节。
03
在今天,山东依然是产葱大省,毕竟山东所处的北温带,正是葱属植物最适宜生长的地带。根据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的统计显示,在全国主要大葱种植省份中,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是大葱亩产量最高的省份,而在种植面积方面,粮食大省河南是种植大葱面积最多的省份,紧接着就是山东省和河北省。
地理位置造成了山东对葱的偏爱。北方地处温带,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短,时鲜蔬菜品种与数量都远不如南方丰盛,尤其到了冬天,可供食用的蔬菜种类更少,生命力顽强的大葱自然脱颖而出。
此外,北方天气干燥,易出汗,人常会感觉“口无味,体无力”,因此菜肴多味浓且咸。重口味的饮食习惯下,大葱成为了必备品。
而且,喜欢喝酒的山东人在酒后来上一盘大葱蘸酱,“大葱蘸酱,越吃越壮”,既清口又解酒,何乐而不为呢?
在山东的许多饭店里,大葱蘸酱都是必备的菜品。
04
我们再来看一个悖论,这个悖论的答案也让山东人带着大葱向前奔。
我们知道,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是山东人。同时,山东又会频繁地出现起义。
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上的山东,一直是受灾大省。据浪潮工作室的资料统计:“道光三年(年)到宣统三年(年)的90年间,直鲁豫三省(今天河北、山东、河南省)受灾数竟然达到了多县次,直鲁两省67万多个村庄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东依然逃不过此厄运。年7月,山东连降暴雨,大部分地区瞬成泽国。这次暴雨造成万人口受灾,缺粮户在60%以上。到了秋季,山东大部分地区又遭到了严重旱灾。先涝后旱,使山东农业遭到重创。随后进行的“大跃进”运动,大批劳动力被抽调搞各种运动,致使年秋季成片的庄稼无人收获,再加上对粮食实行高征购*策,造成粮食严重不足。发生在山东的饥荒成了当时闻名全国的严重事件。”
天灾人祸迫使数百万的山东人民带背井离乡。逃难的时候,携带越轻便的食物越好。所以大葱成了许多人家离乡背井时所携带的干粮。所以,当山东人扎根外地时,外地人发现这一伙“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人怎么都带着大葱?自然而然,山东人爱吃葱的印象也就由此不断被确立。
没有天灾的时候,山东人民也是喜欢大葱的。在山东民间,有“面酱加大葱,撑得肚皮紧绷绷”之说。毕竟,田间劳作容易大量流失汗液,又易饿,一个面饼卷大葱,蘸点酱,又节约吃饭时间来多耕作一点,又美味营养,何乐而不为?
05
所有山东人都喜欢大葱吗?
就像不是所有川菜都有辣味一样,也不是所有山东地区都爱大葱。比如胶东地区。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和内陆地区不同,胶东地区的百姓饮食崇尚“原味”,以海味菜品为主,偏重清淡。由此看来,山东也不是所有地区都对葱蒜爱得深沉。
另外,多啰嗦一句,山东的十七个地级市,常吃煎饼的,主要在鲁中、鲁南地区,几乎只占山东省的1/3,并不是所有山东地区都会吃。
要想知道山东人对大葱的爱,还是亲自去山东走一走吧。
公号简介: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一个有趣、专业、接地气的泛社会兴趣社区,让你更多元理解社会,判断社会趋势,更好认识自我,促进认知升级。
周刊经授权转载
欢迎分享朋友圈
往期文章精选
发现中华之美,为华人发声
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